竹子,于風霜凌厲中蒼翠儼然的品格,更讓詩人引為同道,因而中國文人的居室住宅中大多植有竹子。明月如霜,好風如水,涼爽的閑庭中,翠竹依階低吟,挺拔勁節,清翠欲滴,婆娑可愛,既有梅凌寒傲雪的鐵骨頭,又有蘭翠色長存的高潔。它的“勁節”,代表不屈的氣節;它的“虛空”,代表謙遜的胸懷,它的“蕭疏”,代表詩人超群脫俗。
“寧可食無肉,不可居無竹(zhu)(zhu)”。這(zhe)個充滿東(dong)方(fang)情(qing)調的(de)生活哲(zhe)學,曾是一代(dai)又一代(dai)中國文人士大夫層級的(de)精神追(zhui)求(qiu),900年前,蘇(su)東(dong)坡就(jiu)直白地(di)借竹(zhu)(zhu)抒意。竹(zhu)(zhu),對(dui)于中國人來說,從來都不是簡單的(de)植物。在這(zhe)一點(dian)上,我們可以隨手抓一大把詩(shi)句文賦、書(shu)畫(hua)名作(zuo)來證(zheng)明,而巧(qiao)妙(miao)的(de)竹(zhu)(zhu)意表達莫過于白帝城的(de)《竹(zhu)(zhu)葉(xie)碑(bei)》。碑(bei)上雕刻了三根竹(zhu)(zhu)子,疏淡遒勁(jing),細(xi)看卻發現(xian),竹(zhu)(zhu)葉(xie)的(de)精巧(qiao)造型中暗藏(zang)了一首詩(shi):“不謝(xie)東(dong)篁意,丹青獨自名。莫嫌孤葉(xie)淡,經久(jiu)不凋(diao)零。”當年,身居曹(cao)營的(de)關羽以此(ci)藏(zang)詩(shi)圖向劉備表達不變節的(de)立場。
竹之寧折不彎的形象深入人心,如今,它依然帶著某種精神符號被現代人認可。回歸竹的物質屬性,農耕時代,居有竹意味著一種樸素而又充實的田園生活。養竹不僅美家養眼,還能補貼家用。竹子長得快,兩三年就可使用,人們拿它加工成座椅桌子、簸箕背簍等家居用品,文人使用的筆筒、臂擱等物件,也以竹制居多。作為一種廉價而耐用的材料,竹子深受民眾喜愛。但是,在現代工業沖擊下,傳統竹制品日漸式微,被量產豐(feng)盛的(de)塑料、金屬、新材料制品替代。居有竹(zhu)(zhu),逐漸成為懷(huai)舊念想。精神意向之于物質(zhi)本源在這里(li)出(chu)現斷層,人們(men)更愿意默誦竹(zhu)(zhu)之歌賦,而(er)大量的(de)竹(zhu)(zhu)林(lin)逐漸消失,傳統竹(zhu)(zhu)制品也淡(dan)出(chu)了生活。
·竹制品生產技術和推廣方式亟需創新(05-30) |
·竹制品好處 竹制品有哪些好處(05-30) |
·新型環保竹裝飾裝修材料(05-30) |
·竹制品保養(05-30) |
·精美傳統竹制品顯中國竹文化魅力(12-18) |
·竹制品產業拓寬銷售渠道勢在必行(12-18) |
·集娛樂趣味有機一體的竹制品(12-18) |
·體驗竹制品 回歸竹生活(12-18) |
·竹制品企業轉型發展的方略(12-18) |
·竹制品種類包括哪些?(12-18) |